English

人才“速成”后患多

1999-01-26 来源:光明日报 周银珠 我有话说

一个偶然的机会,获悉一则奇闻:某省某县一年内新办了好几个“速成”干部大学,专门培养年轻的企事业干部人才,特别是那些在市场经济中“闹”得十分红火的企业里的领导者与决策人。

“大学”在过去的年代,是被人们称之为神圣的殿堂,常为人们所向往,一般只有城市里才有。可不知从何时起,一个小小的县城竟好几处都挂上了“大学”的招牌,那里源源不断地“速成”、“生产”大学毕业生——即所谓“跨世纪”的社会人才。其中有政府办的所谓地方大学,也有与外地大学“联办”的刊授、函授大专班。

再说技术职称吧,过去的工程师、高级工程师之类总让人肃然起敬,而现在仅数百人的县属小企业,也有几十名中级职称以上的人员。更有甚者,有的地方“速成”干部大学生已不太过瘾,居然每年还要“速成”一批硕士生。诸如此类当然还可以举出许多。难怪有人这样说,再过几年,社会上的人员,可能就要“个个有职称,人人大学生”了。

人才的成长过程有其连续性和阶段性,正如植物生长要经过栽苗期、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一样。再说,人才的培养又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,即“准备期”(也称不出名时期)、“创造期”(或称出名期)以及成名后的发展期和成熟期。显然,盲目扩大再“生产”,其结果必然是粗制滥造而导致质量低下。

时下,写不好或写不出论文的“高级工程师”不乏其人,不懂得经济的“经济师”,写不全个人简历的“政工师”比比皆是。另一方面,一些有真才实学的教授、专家、高工、博士,却又不受重用。

财富要“厚殖”,人才也要“厚殖”,文化教育更要“厚殖”。要“厚”就不能求速,孔子说“欲速则不达”。如果只追求急功近利,而不稳健耕耘,重视根基,那么,这个社会绝非能够提高素质的有美好远景的社会。干部的“速成”,人才的“超生”,其后遗症是相当严重的,甚至也是可怕的。我们应当保持警惕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